- 时间:2022-11-14
- 来源:河南省粮食行业协会
1.如何看待玉米产量问题?
今年玉米的产量一直是市场高度关注的事情。由于今年北方雨季提前到来,并且呈现暴雨过程多、极端性强的特点,尤其部分东北重要产区强降雨频繁,因此新季玉米减产预期较强。新季玉米的收成情况如何,不同机构的预测也存在较大分歧。但随着秋收进入高峰期,多个主产区增产趋势明显,市场普遍认为新季玉米的产量和质量都比早前预期的要好。前期有企业表示,今年的玉米受雨水多影响,毒素高的问题将较为普遍,但现在看来这个可能性不大。同时,从一些农场的数据看,今年的单产也并不低。这和小麦的情况类似,去年至今年初,市场对新季小麦的生长情况相当担忧,但随着质量产量双增的实现,市场预期反转,叠加国际粮价回落,麦价也大幅走低。玉米产量的稳定,对价格有较大的抑制,起码炒作减产的因素大为消退。
近日,有机构预测东北减产过千万吨,华北增加三百余万吨,总体减少七百多万吨,引起市场关注。对此,我们主要还是以官方的数据为准。因为对粮食产量的估算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程,民间机构,尤其是个体,或容易以偏概全,数据仅做参考。具体还是看新季玉米上量之后的行情走势,这是最能反映市场真实的供需情况的。
根据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9月预测报告,8月以来,玉米主产区大多出现较明显降水,利于产量形成。东北地区气温偏低,灌浆速度有所放缓,但大部分玉米长势较好,后期如无早霜,对产量影响不大。华北黄淮海产区大部分墒情适宜,长势好于上年。虽然持续高温少雨对陕西南部、四川盆地等地区玉米产量造成一定影响,但面积有限,总体影响不大。10月的报告进一步表示,综合调研调度情况,本月将2022/23年度中国玉米播种面积调增426千公顷(639万亩)至42950千公顷(6.44亿亩),产量调增275万吨至27531万吨,较去年增加276万吨。全国玉米主产区大部光温正常,有利于玉米单产形成和收获晾晒。
2.市场预期,今年会暴发玉米价格大战。对于今年的玉米价格走势,如何看待?
总体而言,国内玉米供需格局仍然偏紧,后市将维持相对强势的行情,但很难重现2020年那时的暴涨局面,主要是全球经济仍处于不乐观的预期之中。一方面,全球玉米和糙粮供应紧张预期进一步推升,国际粮价有所反弹,进口和国内饲用替代粮源减少,饲用需求则继续回升,刺激玉米用量增加;另一方面,新季玉米生产情况好于市场预期,国内外宏观经济复苏仍面临很大挑战,这将制约需求,尤其是资本炒作需求,市场主体更趋理性,抑制价格大幅上涨的空间。由于国内玉米需求主体总体保持谨慎和理性,像过去两年那样的多元主体和资金入市,导致“中间需求”膨胀,最终使得粮价上涨幅度明显背离供需面的情况很难再现。此外,市场也在自发地进行饲料配方调整,越来越有“大饲料”的概念。企业表示当前的配方日益灵活,粮源的替代也很普遍,配方表上的品种越来越多,因此用多少玉米,主要还是看价格。如果玉米价格太高,进口也还是会反弹,小麦的替代效应也将重现,这些都会反过来制约玉米价格。
同时还应看到,巴西玉米的进口补充有着很大的潜力。今年前9个月,我国超过70%的玉米自美国进口,另一个主要渠道是乌克兰,但同比进口量严重萎缩,这意味着寻找另一个“大粮仓”的补充具有很高的迫切性。巴西正在努力成为这个“候补国”。巴西方面对此也满怀期待,认为巴西今年晚些时候开始向中国出口玉米的贸易前景“不错”,不过因为今年大部分玉米库存已结束交易最高出口量可能到2023年才能出现。
3.如何看待小麦的大涨?其背后的原因有哪些?小麦价格会涨到多高?
近日,国内麦价继续高位上行,大部分产区收购价已突破3300元/吨,创造出阶段性新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中秋之后面粉企业开工率回升,提价收购。今年尽管小麦丰产,但收购量却仅同比小幅增加,意味着仍有不少粮源在农民和基层手中,企业的粮源有限。加上暑假以来疫情的散发和防控导致部分区域流通受阻,小麦供需阶段性偏紧。二是受国内玉米、稻谷行情上涨联动,这方面主要是对农户的情绪联动,加上很多自媒体动辄表示1.7、1.8才是高位,农户惜售情绪也有一定加重。三是国外方面,黑海粮食走廊存在很大的变数,全球极端天气等问题引发市场对全球粮食产量的担忧,贸易不确定性加剧。
这波小麦行情能上涨到多高?预计产区在当前1.65元/斤的位置继续冲高难度较大,部分地区或会顺势向着1.7元冲刺一下,但市场已经开始警惕高位风险。上述后两点因素都是预期、情绪反面的影响大于实质。当然,这不代表不重要,因为预期和情绪本身就是价格构成的一部分。换言之,一旦这个因素消退,那么价格也将回归供需主导的运行重心。目前,从根本上看,小麦市场较为宽松的供需结构并没有改变,尤其是玉米-小麦比价未发生反转,麦价仍明显高于玉米价格,小麦饲料需求有限的情况下,单靠面粉需求难以支撑长期的大幅涨势,因为这部分消费是比较稳定的。对于面粉企业而言,部分市场主体反映,面粉价格水涨船高,有所上调,提价收购的成本可以一定程度上转移、消化。但面粉市场竞争大,原粮持续涨价,成本不能持续转化,阶段性粮源的得到补充后,采购积极性将会下降。加上地方各级储备粮也会在这波高价下加大销售轮出,一旦市场预期和心理转变,价格也会同时转向。
1-9月我国小麦累计进口662万吨,减12.8%。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几乎停滞的进口美麦,9月来似有重启之势,当月进口0.36万吨,1-9月进口0.4万吨。尽管数量仍然很少,与去年同期相比几近于无,但和今年前九个月其他月份相比,增长显著。从美国农业部周度出口报告看,美麦将陆续有来。报告显示,在停滞了六个多月后,今年七月下旬开始有对华装船小麦,不过仅几千吨,考虑船期问题,也和海关9月的数据总体相符。8月底开始又大规模装船,为7.5万吨,9月8日-10月6日每周都有不少对华发运量,累计53.7万吨。据广东面粉企业反映,美国农业部此数据和行业了解的情况基本一致,由于美麦过去两三个月的价格有所回落,相对上半年性价比回升,尤其是美国白麦价格下跌,而美软红则因为专用粉刚需进口一些补充,大部分会在10月份之后陆续到港。近期美麦价格再度回升,但美软白仍有性价比,后期或保持一定进口量。有鉴于此,四季度我国小麦进口量将比前期有所回升。
4.今年大米进口将创新高,有何原因,有何冲击?我国进口大在用途和受欢迎程度等方面在市场上与国产大米有哪些不同?
今年1-9月,我国累计进口稻米505万吨,同比增41.1%,已超过去年全年进口量,根据有记录的数据看,已经创出新高。近两年大米进口增加较快的主要原因是碎米增长。1-9月进口碎米累计314万吨,占比62%。一方面,饲用粮需求处于历史高位,近年小麦、玉米价格轮番上涨,带动碎米需求。据市场反映,近年饲料配比日益多元化,玉米用量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化灵活调整,不一定要以玉米、豆粕为主,能量和蛋白方面,哪种粮源性价比更高就用哪种。糙米、早米这些都已经在市场上有一定的饲用规模。另有企业反映,进口碎米作米粉的也不少,比如柳州螺蛳粉,需求量不少。另一方面,价格较低也导致今年稻米进口一枝独秀。在所有品种进口价格大幅上涨之下,稻米进口单价仍然保持同比下跌,加上近两年进口以碎米为主,整体单价进一步被拉低。
另一方面,前三季度大米一枝独秀,在其他主要粮食品种进口整体大幅下降的情况下,保持强劲涨势,还有一个原因是其价格维持优势。1-9月我国大米进口平均单价2720元/吨,同比降7.8%。尤其是进口量最多的印度,以低价取胜著称。其他作为口粮的大米,仍以巴基斯坦、越南、泰国为主,而近年柬埔寨和缅甸进口量有所上升。据市场反映,以前越南、巴基斯坦等普通白米对我国是低价冲击,主要作为品质较差的口粮,或与国产普通米进行调兑出售。但近年,由于这项贸易比较稳定,以越南为例,已经逐步改善自身品种,与中国市场需求相适应,部分大米品种已经能够很好地被市场接受。事实上,尽管进口大米的到港价格仍远低于国产同品种大米,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2021年年中以来,国际大米价格迅速回落,此后保持低位震荡,进口大米存在明显价差优势,进口利润普遍在、500~1000元/吨。但从市场交易价格来看相差不多,比较本中心今年以来的大米采购价格,巴基斯坦二级白米均价为3455元/吨,国产圆粒早籼米为3555元/吨,价差100元/吨,部分时段两者基本持平,甚至略有反超。
(来源:广东华南粮食交易中心)
- 下一篇:
- 杜志雄:粮食安全问题是乡村振兴的底板